柴腾虎的文章《孔繁森精神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2018-04-27 15:10:47 来源: 责任编辑:王景烨
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柴 腾 虎
孔繁森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但是回想起和他一道并肩工作过的岁月,件件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那尊老爱幼、抚孤恤贫的美德,忘我工作、任劳任怨的精神,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格,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情操都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记忆。多少年来,我时常在想,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在当今社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施政观在拜金主义冲击下发生严重扭曲的今天,孔繁森精神的现实意义何在?
本文想就上述两个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条件分析
15年来,关于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条件,已有许多文章做过分析研究,我觉得其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很少有能够全面分析孔繁森精神形成原因的报告或文章。笔者认为:孔繁森精神的形成必须从孔繁森本人生活、工作的客观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和他不断地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两个方面来分析。
孔繁森精神形成的客观条件:
第一,孔繁森生长在礼仪之邦,系中国孔氏大家族第74代后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延续与充分体现。尤其是敬老爱幼、抚孤恤贫的崇高品行更为突出。有这样一件事,对我来说可以说是刻骨铭心。1993年除夕之夜,孔繁森在慰问完各族干部,回到宿舍已经深夜了。他一个人走到院子当中,面向东方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为亲人、为老母亲祝福。就在这个除夕之夜,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忆昔去年节,举杯齐度年
今日来边关,独弹心中弦。
但见一抔土,思乡伤心肝
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弹。
孔繁森是聊城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正是敬老爱幼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使他到西藏后把这种美德发扬到了极致。在西藏,孔繁森经常教育别人:“对父母不孝顺的人不能打交道。”我记得,孔繁森在阿里最爱唱的歌是:“说句心里话……”每当他唱到“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时,声音就变了,歌声如泣如诉,唱者,听者无不泪如涌泉。
孔繁森到西藏后,下乡常去的地方是敬老院,他把对老母亲孝心,全部尽到了西藏老人的身上。他常讲:“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他更用自己的行动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相关阅读
今日聊城
城市地理经济生活人文历史聊城百科
版权与免责声明:聊城新闻网是聊城报业传媒集团所属《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刊登新闻及其他作品的唯一授权使用单位,上述作品电子版的版权均为聊城新闻网所有,严禁任何网站擅自转载或盗用。任何网站转载聊城新闻网作品,需事先征得本网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聊城新闻网,作者□□□”等字样。